一部清华办学史,就是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科教强国奋斗史的缩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下称“清华艺博”)自开馆之初,即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展览,承担起记录并传承这份厚重历史文化的使命,其中就包括“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
2023年7月,在广大校友和社会公众的热情呼吁下,手札展在清华艺博再次开放。“尺素”虽小,然则小中见大。在清华大学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名师荟萃、名家辈出,后学虽然无缘一睹风采,亲炙教诲,但前贤往矣,手泽存焉,从他们留下的手札书信中,仍可感受大师风采之万一。
“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中七成左右的藏品,来自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的个人收藏。这份收藏,源自于他对人文历史的浓厚情结以及对书法艺术的喜爱。可以说,这是一场因为个人爱好而成就的展览。此番,青春BANG有幸走进清华艺博,通过一场专访,深入了解这位博物馆“当家人”的收藏心路与艺术情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杜鹏飞
尺素情怀:彰显人文,荟萃艺术
在清华大学校内,杜鹏飞身兼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环境学院教授等多项职务。他出身于一个讲究“经世致用”的理工科家庭,所以走上了环境科学研究这条道路,1998年获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始终涌动着对人文艺术的热爱。一直以来,在不断研究探索自身专业领域的同时,他还保持着对书画艺术和文史知识的追求与积累。“可以说我是一个被数理化耽误的文史爱好者。”杜鹏飞以幽默的方式这样自称。
杜鹏飞及其书法作品
“从小时候起,我就喜欢‘漂亮的字’,并且长期坚持用手书写信。”杜鹏飞回忆道。20多年前,他初入教职,有了收入,便开始在拍卖会和旧书市场上,陆续收集那些零散浮现的手札书信。“对于手札书信,既可以阅读文字内容,也可以欣赏书法手迹,又或是从抬头落款使用的敬语中,学到一些传统文化和礼仪规范。”杜鹏飞这样解释他对于手札的兴趣由来。
最初,杜鹏飞只是凭个人爱好而收藏,渐渐地,由于对人文历史的兴趣与情结,他的收藏视野开始聚焦于与清华校史、与校史上那些著名人物有关的手札。“从前贤的手迹中,可以感受到穿越时空的温度,以及属于那个时代的人文情怀。”杜鹏飞感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收藏已超越了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范畴,成为了一种对清华文脉传统的致敬与延续。他所收藏的200余件清华学人手札,犹如一扇扇对话历史的时光窗口,从中得以窥见前辈学者的治学态度与人格风范。
“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前厅
清华百年校庆前夕,杜鹏飞从收藏中选出100件手札,汇编成为《百年清华学人手迹选》,并自费刊印了300本,送给身边一些朋友。其中一本送给了时任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的陈吉宁同志,后来他对杜鹏飞说,百年校庆出了那么多的书,其中最喜欢的就是这一本。
这本对于清华学人手札的辑录,不但可读性与可欣赏性并重,而且满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杜鹏飞不无自豪地介绍道,“王国维、钱钟书写的文章大家读过,但他们写的字是什么样?翻开这本书,从中就能亲眼见到。”
尽管手札展中有大部分藏品源于自己的个人收藏,但杜鹏飞向来很少提起,自首展以来,无论是在清华艺博还是赴校外展出,他都将这些手札无偿提供使用。谈及这些手札未来的归宿,杜鹏飞已经有了明确的计划,将属于个人的在馆藏品全部捐赠给清华艺博。“收藏的关键意义在于,这些藏品能带来什么。”他更希望让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以展览的形式存在,在“彰显人文,荟萃艺术”的同时,发挥传承与教育的作用。
“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内景
清华艺博:涵养新风,化育菁华
艺术之路,道阻且长,总结自己一路走来的心得体悟,杜鹏飞坚信,事业与热情的融合一致,是人生取得成就的关键。“真正在艺术道路上能够坚持下来的人,一定是极其自觉,极有天分,并且极富热情。”他同意吴冠中先生的观点,先要抱有一种“往草上浇开水都浇不死”的冲动,而后才可以说“学艺术”。
始终怀抱对艺术的执着、热爱和追求,这是杜鹏飞对于青年艺术家的希冀。他认为,年轻人贵在一股蓬勃的朝气,不要故作一副老气横秋,四平八稳的样子,应当趁着年轻,以新颖视角探索未知,大胆地去进行艺术创作。“年轻的优势,一是有足够敏锐的生活感知力、艺术感知力;二是思想还没有受到风格、流派的桎梏。”他鼓励值此大好年华的青年艺术家们,凭借自身的激情与直觉,尽情挥洒艺术天分,探索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杜鹏飞的带领下,多年来,清华艺博大力支持那些初登艺术之路的年轻人。“我们第一次给本科生做毕业作品展,起了一个标题,叫‘怀抱梦想,从博物馆出发’。”杜鹏飞相信,这些毕业生中,未来一定会有在艺坛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
“我们不仅为本科生毕业作品展提供场地,而且每年还有一笔专门的收藏经费,用于收藏优秀的毕业作品。”在展览计划中,清华艺博始终为青年艺术家留有一席之地。杜鹏飞强调:“我们更看重作品与展览主题的契合度,而不是作者的年龄或名气。”下个月,清华艺博将设展纪念齐白石先生诞辰160周年、黄永玉先生诞辰100周年。虽然以纪念画坛前辈为主题,但作品却出自各个年龄段的艺术家之手,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出生于1996年。“在策展的时候,我们会有意识地引入一些青年艺术家的元素。”杜鹏飞如是说。
在杜鹏飞看来,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守护者,也是未来人才的托举者。对于青年艺术家而言,作品能够进入一所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博物馆,在其中展出乃至得到收藏,无疑是对他们才华与努力的一种高度认可,这样的经历可以激励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热情,鼓舞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砥砺奋进。
结语
作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触摸灿烂文明、沐浴经典艺术的重要场所,清华艺博坐落于中国顶尖学府之内,荟萃各类优质人文艺术资源,馆藏展品汇聚古今中外,其中不乏历代名家精品力作,数量和质量在高校博物馆中均属上乘。
清华艺博不仅是一座典藏艺术瑰宝的殿堂,更是艺术创新与多元学科交融的对话空间。依托清华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积极促进艺术与理工、人文等学科的跨界对话。秉承“涵养新风、化育菁华”的核心理念,杜鹏飞及清华艺博的同仁,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展示才华的宝贵舞台。在这样一个历史与艺术的交汇处,创新与传承并行不悖,共同书写着属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崭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