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热爱之名拥抱极速青春|专访大学生方程式车队

以热爱之名拥抱极速青春|专访大学生方程式车队

夏夜凌晨三点,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一栋实验楼下的空地,临时拉起的照明灯悬挂着,二十多人分成了两个队伍,紧锣密鼓地活动着。

有人围着车辆仔细检查,有人拿着扭力扳手装车轮,有人盯着电脑看数据,有人在仔细摆桩子,也有人把电单车的灯打开照亮路面。叮叮当当、嘎吱嘎吱的声音,打破了深夜的静谧。这一幕,深深地烙印在刘梓熙的脑海里。

(华南理工大学凌晨三点)

往北六百多公里的湖南大学里,尤建辉也经历过同样疯狂的事情。比赛前几天,所有工作同步进行,所有人加班加点,围着车子拧螺丝、调电机,凌晨两点刚把第一个电驱转起来,而后是第二个、第三个,待第四个电驱转起来,已早上六点。

刘梓熙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东风日产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队、尤建辉所在的湖南大学赛车队都是2022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的上百支参赛队伍之一,车队中的他们则是成千上万个为“赛车梦”拼搏的热血青年的缩影。

热爱各有不同,青年本该如此。在大大小小的竞技场、运动场上,创造奇迹的青年从不缺乏,他们不仅时刻令世人瞩目,也时刻在提醒着人们关注不可忽视的时代青年力量。

这些在赛场疾驰的00后大学生,犹如一股生力军,他们敢于想象,敢于创造,敢于创新,只为心中的那一份热爱。从他们的故事样本里,也可以观照当代青年的青春图谱:释放热爱,追逐梦想。

武汉理工大学东风日产电动方程式车队 侯斯骜(上左)

湖南大学赛车队 鲁子敬(上右)

武汉理工大学东风日产电动方程式车队 邬云斌(下)

从零创造

根据规则,参加赛事的大学生需要组成团队在每个赛季独立自主设计、制造、调试一台赛车。从想象到动手,从设计到安装,从模拟到实践,每一个过程都有十足的锻炼和成长。

从零到一的创造,对于尚在汲取知识的大学生极具挑战又充满吸引力。

今年升入大四的宋青峰,是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也是武汉理工大学东风日产电动方程式赛车队队长,负责整车的电控设计。尽管在专业课上学到了一些基础知识,但是亲自动手后,他发现从理想到实践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了从成千上万种电压比较器里选到合适的一款,宋青峰跟着视频教程一点点学习,啃下了二十多页纯英文的数据手册。为了搞清楚单片机,他从头学习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甚至计算机原理等内容。

(左一宋青峰在比赛现场)

宋青峰真正开始做的第一块板子,是制动系统可靠性检测装置。第一版做出来太大了,又做第二版,出现了一个小错误,改到第三版,发现少了一根线,又做第四版,这时的他对做板子已轻车熟路,甚至能随手画出一个。他发现,之前觉得天方夜谭的事情,已变成能掌握的事情。

从小白到电控“大神”的过程,宋青峰感慨,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脚踏实地去做,跳过最基础的直接到最高级的是不行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一点,天津大学北洋动力车队的崔晓琪也深有感触。

崔晓琪曾任车队队长,在新一届比赛里承担了创建电车队伍的任务。为了打造一辆合格的电动赛车,他带着团队逐条捋清楚每一条规则的要求,学习各个零部件的原理和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碰到不明白的问题,就查找学习资料,或者向其他高校电车队的前辈请教。

(崔晓琪在比赛现场)

在车队的五年,崔晓琪发现制造赛车不只是单纯的技术性工作,更是精神层面的协作。

2020年10月,电影《金刚川》上映。影片中美军为了阻止志愿军通过金刚川,一遍遍地把桥炸烂,志愿军战士又一次次重新修复木桥。彼时作为车队队长的崔晓琪,被这种锲而不舍的战斗精神深深震撼着,他感慨自己的团队也是这样一群“战士”。

意识到宣传的重要性,湖南大学赛车队经理白昊轩从人机组转到宣传组,试图在宣传和造车之间找到联结点。工科生的他跟着专业汽车媒体学习如何拍视频,如何写推文,也从零搭建车队的官网,一步步学着把内容布局、充实起来。

从学院群到老乡群、其他学院,白昊轩坚持去推介车队,讲解赛车知识。他深知,做好车队的宣传,一方面能帮助车队拿到更多的赞助,支撑车队更好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方程式赛车。目前他正在推动车队与一个影视集团的合作,将车队故事影视化,把热血青春以荧幕展现,他相信这对全国的车队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敢于创新

汽车领域向来是技术革新的前沿阵地。这些学习“造车”的青年也大胆创新,为心中热爱敢于做时代的弄潮儿。

去年暑假,湖南大学赛车队电车队队长尤建辉带着三名队员,从长沙来到江苏镇江的一家辅材加工厂,每天和工人一块作息,甚至在周末工人休息时,他们也偷偷干活。那是他们第一次尝试制作碳纤维单体壳。

(加工中的尤建辉)

为了更早迈入创新技术之路,湖南大学赛车队做出了把后驱改成四驱,把车架改成单体壳的决定。这是一次从里到外的重大革新,车队队员顶着巨大的压力,每天查阅不同资料,和不同车队交流,为新技术储备知识和经验。

尤建辉从设计到原材料购买、赞助商联系,再到加工制造,全程主导单体壳的工作。在工厂,亲眼看着自己做的单体壳脱模出来,再进行喷漆、装配,到后来看着赛车能跑动起来,每一个刹那都令他感慨一整个赛季的努力是值得的。

创新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却也需要忍受转型的阵痛。在2022年赛季,湖南大学赛车队电车队赛车由于采用的新技术仍不够完善,没有顺利通过车检。尤建辉心情很复杂,但是他深知团队的革新是为未来取得更好成绩做铺垫。

朱林海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东风日产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队也面临过创新带来的阵痛。

今年比赛的前三天,华工车队快速地通过了变速箱、电气、机械部分的检查。第四天固检前,朱林海和队友发现车上的BMS电池管理系统坏掉了。这是团队自主独立设计研发的控制电池的电路板,也是今年车队非常重要的创新项目。

(朱林海在比赛现场)

朱林海第一时间向裁判组申请更换电路板,由于没有带备用板。他们在半天内加工做出一套新的板子用到车上。然而当天晚上,由于不小心把33伏的电池接到12伏的整车系统中,整台车的电路板都烧掉了。

他们并没有放弃。当天晚上,全员25人开紧急会议到凌晨2点,凌晨4点全员起床赶上了前往赛场的第一趟车,5点到赛场。集体动手把车上所有能换的东西全部换掉,一个个排查故障,最终在早上9点完成了大部分的抢修。仅仅4个小时把整车的低压系统修复好,连裁判老师都认为这是一个奇迹。最终车队也拿到了全国第四名的好成绩。

随时接受挑战,随时迎接难题,是大学生赛车队的日常。

天津大学北洋动力车队卢安杰也曾遇到极限时刻。比赛当天,他发现车子的重要部件无法运转了。克制着心里的慌张,他一步步顺着故障部位调查下去,才发现是其他队友在安装一个零件时不小心把一根导线断掉了。找出问题后,马上进行维修,最后在比赛前顺利解决了。事后回顾,他直言太神奇了,太幸运了,如果再修慢一点,可能无法参加一些项目。

每一个奇迹、每一份幸运发生的背后,是可抵岁月漫长的热爱,是可攻克一切难题的韧性。也正是在一次次令人头疼的返工、一次次费尽心思地解决难题后,这些年轻人得以积累起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渐成长成才。

全情投入

赛车,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人类追求极限速度的写照,是激情与速度。那些选择加入车队的青年,起初也多是因为这件事看起来“很酷炫”。

2020年,刘梓熙作为观众参与了华工赛车队的新车发布会,从小喜欢赛车的种子再次萌芽,第二年车队招新他毅然报名,收到录取短信的瞬间,犹如追梦成功。

加入这一年,他发现车队的工作并不如想象中的酷炫,而是需要全情投入。每个人都必须投入到一项项实际的工作中,要作为车辆的设计者、制造者,画图改图、拧螺丝、更改线数、压线等等各种各样的体力活、脑力活都要参与,是全方位综合能力的锻炼。随着对车队的理解日渐深刻,刘梓熙也爱上了这份工作,虽然很累,但是他乐在其中。

(刘梓熙在调试赛车)

成功之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反复的甚至枯燥的过程。热爱是无数次的向往,无数次的出发。

北京理工大学纯电动方程式赛车队的车手古欣于,就读于管理与经济学院,在加入车队前她从未接触过赛车。为了成为优秀的车手,她从模拟器开始练习,再到真车操作,不断地学习如何修正走线,如何把握整车的状态。

(古欣于在车内)

第一次开车练习8字绕环。第一节下来,古欣于感觉头晕想吐,队员劝她休息,她还是坚持继续开。还没有把车开到极限,也没有真正适应这辆车,还可以开得更快更好,抱着这样的念头她开始了第二节训练。两节练习,足足开了近一百圈,最后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呼吸变得很弱,从头到脚酸疼了三四天。但是她感觉自己开始真正地走近了赛车。

(古欣于在比赛现场)

古欣于的队友李诺然既是车身组组长,也是一名车手。他坦言,开赛车和日常驾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前者需要感受在极限驾驶时的车子动态,要知道车子想干什么,怎么样和车沟通。开赛车就像打球一样,要打得更好就要不断去练习,向优秀的人学习。

(训练中的李诺然)

成为车手后,他也发现赛车并非外人所认为的比谁踩油门踩得更深,一路狂飙。赛车手需要时刻保持冷静,要在反应时间非常短的情况下精准操控赛车。

在把车跑起来时,李诺然也不会给自己定太明确的目标,而是全神贯注地想着怎样前进,怎样过下一个弯道。享受比赛、超越自己,把能做的都做了,就是最好的结果。

释放热爱

时间回到9月21日下午四点,赛季落幕后的合肥赛场上,华南理工大学东风日产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队的队员们,带着因没有过车检无缘赛场的A06无人车,走上高速循迹的跑道。

像每一支决赛圈的队伍一样,他们开始预备,上高压,准备无人跑动。刘梓熙亲自按下“GO”键。无人车跑起来的那一刻,他和队员们在欢呼中流下了泪水。

或许在其他人看来,这是一个没有结果没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在这些年轻人的心中,这台完全自主造出来的方程式赛车,承载着的是无限的期待和憧憬,能够在赛场跑起来对他们就是最大的激励。

这场孤独的起跑,是对赛车无声的告白,也是对热爱最好的诠释。

并肩同行

作为时代青春力量的同行者,东风日产一直以来与青春同频,相信年轻人的力量。在刚结束不久的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期间,东风日产联合凤凰网,与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创意产业专项基金合作,助力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天津大学五大高校车队出征赛事,用实际行动助力高校车队,点燃敢于追求热爱的梦想,全力支持年轻人对赛车的热情。由此也拉开了东风日产新一届的校园活动「创造NI的热爱」青年敢创计划的序幕,活动计划用五年的时间,通过支持高校车队、与青年共创、搭建产学研一体的平台等方式,向青年学子提供资金、技术、平台资源支持,助力学子追逐梦想,成就热爱。

拥抱“赛车梦”,拥抱极速青春,这些追求梦想的年轻人把课余时间几乎奉献给了车队。他们在车队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喜欢的事情,与车融为一体;他们深知唯有真正的付出能带来深层次的成就感和快乐;他们更明白,带着责任和担当的热爱,会走得更长远。

同样,拥抱青年、拥抱时代,成为青春“合伙人”,也成为东风日产迈向更远的时代机遇与责任。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兴起,近年来东风日产通过聚焦绿色低碳和数字智能,布局多品牌、多赛道战略,提出了燃油、e-POWER和纯电三大技术路线多管齐下的多赛道动力路径,在保持传统竞争力的同时,持续强化新能源赛道的领导力。

因为热爱,这一代青年展现出逐日移山的力量,让社会和世界看到中国青年的实力与梦想;因为热爱,我们看到了青春的热情,也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希望。东风日产将始终与青年并肩同行,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精神,成为年轻人追逐梦想的见证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